明升88
热门搜索:
您的位置:明升88 > 新闻动态 >

1968年,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,如果继续援建巴基斯坦的公路的话,至少
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6:52 浏览次数:138

1968年,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,如果继续援建巴基斯坦的公路的话,至少还需要3个亿,而毛主席没有犹豫,说道:“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,就给5个亿吧

1976年5月,位于中南海的毛主席住处。彼时,毛主席已是垂暮之年,身体状况每况愈下。由于久病缠身,毛主席已经丧失了独立行走的能力,就连说话也变得吃力起来。但当毛主席得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先生即将访华的消息后,他却坚持要亲自接见这位老朋友

对于毛主席来说,布托总理绝非普通的外宾。巴基斯坦是一个与中国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国家。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友好往来。尤其是在60、70年代,中巴两国更是携手共进,结下了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。毛主席非常珍视对巴基斯坦的友谊,他曾多次指示,要全力支持巴基斯坦的建设事业。

毛主席与巴基斯坦的不解之缘,要追溯到1968年。那一年,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向毛主席汇报了援建中巴友谊公路的进展情况。周总理说,如果要继续援建这条公路,中方还需要追加3个亿的投入。当时,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3个亿可谓是一笔巨款。然而,当周总理说完后,毛主席却丝毫没有犹豫,直截了当地说:"既然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,那就给5个亿吧。"

从毛主席的一句话中,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巴基斯坦的深情厚谊。"患难见真情",面对巴基斯坦的困难,我们理应慷慨解囊、倾力相助。正是凭着这种大无畏、讲情义的精神,中巴友谊的大厦才能历久弥坚。

布托总理的这次访华,更是让两位老朋友再续前缘的大好时机。尽管此时的毛主席已是风烛残年,但他心中对巴基斯坦的情谊丝毫未减。布托总理也一定能从这次会面中,再次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的诚挚友谊。

岁月更迭,沧桑巨变,但正如毛主席生前所愿,中巴两国的友谊长存,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回望1968年,正是毛主席的一句话,拉开了中巴友谊新篇章的帷幕。而今天,中巴两国人民仍将秉承毛主席遗愿,携手共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。

时间倒回到1968年10月,中国筑路大军满怀激情,踏上了通往巴基斯坦的征程。他们肩负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,要在异国他乡修筑一条友谊之路。随着大批建设者的陆续到达,中国筑路队员的总人数最终达到了1万人之多。

筑路队员面临的困难可谓千头万绪。他们要征服的,是喀喇昆仑山脉的崇山峻岭。这里地势险峻,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,许多地方长年积雪,气候恶劣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,无疑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。筑路队员们不畏艰险,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毅力,一路挺进,战胜了种种几乎不可逾越的困难。

然而,在这场硬仗中,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135名筑路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他们再也无法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,再也无法与亲人团聚。其中88人的遗体就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。他们虽然走了,但精神永存。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铺就了这条友谊之路,他们是中巴友谊的见证者,更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儿女。

1978年,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,这条被称为"世界第八大奇迹"的公路终于竣工通车。在通车仪式上,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布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。他由衷地赞美:是中国筑路队员用汗水、鲜血乃至生命,帮助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人民实现了千年的梦想。巴基斯坦人民将永远铭记中国朋友的无私帮助。

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筑路队员的儿子回忆说,父亲生前曾这样对他讲:"修筑这条路,是响应毛主席和周总理号召的壮举。再艰难,再危险,我们也在所不辞。因为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生命凝结而成的,她比喀喇昆仑山的高峰还要巍峨,比喀喇昆仑山的积雪还要洁白无暇。"

中巴友谊的基石,是在两国人民共同反对霸权主义、扩张主义的斗争中奠定的。追溯历史,早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,中国就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无私援助,而这无疑让巴基斯坦免于被印度吞并的危难。战争中,中国向巴方提供了宝贵的物资和外交支持,这让巴基斯坦人民看到了中国的诚意与善意。

此后,中国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诸领域对巴方全面施援。其援助范围广泛,力度强劲,展现出大国担当与友好情谊。从贷款、投资到技术支持,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"患难与共"。而巴基斯坦也在两国交往中,逐渐领悟到一个真理:中国是真正的朋友,是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伙伴。

如今,中巴关系已然升华为"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",这是两国人民共同政治智慧的结晶。"巴铁"早已成为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美称,这个简单的词语却承载了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。它昭示着中巴友谊坚如磐石,牢不可破

放眼未来,中巴命运与共,携手共进的步伐必将越迈越稳。在共建"一带一路"的宏伟蓝图下,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在有序推进。这条走廊犹如一条发展的"动脉",将极大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和民心相通。而随着各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,两国在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方面的互鉴互学也方兴未艾,中巴人文交流的春天已经到来

查看更多

推荐文章